据报道,近期台海局势波谲云诡,两岸关系在民间交流与军事博弈的交织中备受瞩目。一边是马英九不顾民进党当局阻挠,毅然率团赴大陆出席海峡论坛,为两岸民间交流搭建桥梁;另一边则是赖清德当局拉拢美日势力,大搞所谓“台海兵推”,试图在军事层面制造对立,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选择,将台海局势推向关键节点。
国台办6月9日宣布,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将于6月中旬在福建举办,15日上午举办论坛大会,集中活动为期一周。论坛主会场设在厦门,福建有关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也将举办相关活动,延续“扩大民间交流、深化融合发展”主题,设置基层、青年、文化、经济四大交流板块。这一坚持“民间性、草根性、广泛性”定位的交流活动,自200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16届,成为两岸各界沟通的重要纽带。
作为岛内推动两岸交流的重要力量,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于6月14日率大九学堂青年启程赴大陆,这是他第四度访陆。行程涵盖出席海峡论坛、甘肃公祭伏羲大典,并带领学子走访河西走廊。他在桃园机场发表谈话时强调,希望借由面对面互动“促进两岸民间更密切交流”,认为两岸青年是共同未来,应鼓励彼此走访学习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民进党当局极力阻挠的背景下,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明确表示,此行已向中国国民党中央报告,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林祖嘉也将参与论坛,凸显出岛内民间与部分政治力量对两岸交流的迫切期待。
展开剩余64%民进党当局对海峡论坛的阻挠变本加厉,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此前声称“不建议地方政府人员出席”,相较于往年“不乐见”的模糊表述,今年态度更趋强硬。台湾中时新闻网批评此举是“以政治滤镜抹杀交流功能”,恐吓民间参与行为违反“两岸人民关系条例”基本精神。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则指出,台湾民众参与交流的热情“谁都浇灭不了”,民进党当局的干扰“不得人心,不会得逞”。
与民间交流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赖清德当局近期在军事层面动作频频。6月10日,“台北政经学院基金会”在台湾政治大学举办“台海防卫兵推”,邀请台美日共17名退役将领参与,其中包括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、日本前统合幕僚长岩崎茂等9名上将,是岛内民间自办的最大规模军事冲突兵推。兵推将时间预设为2030年,假设台当局从美国采购的陆基“鱼叉”导弹、“海马斯”系统等装备已成军,推演从“灰色地带袭扰”到滩岸决战的过程,并涉及“撤侨”流程。
主办方虽宣称兵推目的是“检验台军战略设计”,口号是“不美化”结果,但岛内舆论对此充满质疑。台湾《联合报》披露,台军“汉光”演习曾出现“基德舰沉没后被下令复活再战”“兵推一周改为每天掀牌并宣称大胜”等荒诞情节,暴露出军方长期存在“报喜不报忧”的倾向。对比美国智库近年兵推结果——如2024年11月CSIS兵推显示“台湾须靠自身兵力作战超一个月”,而台军却总能在“汉光”中“成功阻敌”,这种脱离现实的推演引发民众对当局自欺欺人的担忧。
淡江大学副教授黄介正直言“台湾军事力量无法与解放军对着干”,台湾风传媒更指出,美国频繁进行台海兵推的核心目的是对台军售,而岛内最该思考的是“如何避免冲突”。文化学者林谷芳撰文警示,大陆对“台独”有忍受限度,“一旦开战,台湾必然万劫不复”,呼吁寻找两岸共存共荣的可能性。《联合报》则建议当局“勿以安全为名强化内斗”,应通过深化两岸经贸联结“对冲紧张情势”。
当马英九带着台湾青年走访大陆历史文化地标,在海峡论坛上畅聊两岸融合愿景时,赖清德当局却在与美日退役将领推演冲突场景,这种画面的反差恰是当前台海的真实写照:一边是民间用交流搭建和平之桥,另一边是政治势力用对抗制造危机漩涡。历史早已证明,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根基无法割裂,任何逆潮流而动的“台独”行径与外部勾连,终究挡不住民间交流的大势,更带不来所谓“安全”。在兵凶战危的警示与民间交融的热望之间,台海的未来究竟走向何方,取决于岛内政治力量能否在历史关键时刻作出正确选择。
发布于:江苏省杠杆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