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秋天,一个小小岛国的战火,竟然点燃了半个世界的不安。短短几个月,鸭绿江边的枪炮声就像闹钟一样,把刚过上安稳日子的中国人又吵醒了。朝鲜战争,联合国军压到了“家门口”,新中国不得不面临人生第一个超级难题:是挺身而出,还是袖手旁观?当时的中国人可能觉得日子才刚见点头,怎么眼看就又要“打麻将”——四个邻居都不消停,一个比一个能折腾。你说,这仗,该不该打?
要不要出兵?这一问题一摆到台面上,北京的高级会议差点变成大型辩论赛。毛泽东一边盘算盘子,一边眉头紧锁。有人主张出兵,不然东北老百姓睡觉都得睁只眼;也有人担心对手太狠,万一把美国惹毛了,可咋整?这事像不像买房子,买了怕跌,不买又怕房价飞天。气氛一度凝固得能榨出水来。这时候,高岗神秘兮兮地给彭德怀留下:“你要有所准备”,等于提前发了个“预警短信”。到底是什么“准备”?会不会是要让他背锅?大家都在揣摩。
正当大家还在“要不要”中迷茫,东三省的街头巷尾也炸开了锅。有人饭桌边议论:“美国佬要是真打进来,咱们怎么守得住?”也有人反问:“我们干嘛背别人的黑锅,送儿子去死?”而对面,朝鲜的金日成像在“群聊”里不断发消息,拼命@中国和苏联,意思很明白:不来帮忙就等着东北变自家战场。毛泽东、周恩来等人夜以继日地开会,开得都快成“会议达人”了。林彪本来身体不舒服,但大家还指望他能顶上,哪想到他忽然退出——这下子总司令的担子,八成是要让彭德怀来接。此时的彭德怀,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。
会场上多番权衡,决定似乎要拍板了,可是有的声音开始嘀咕:别看美国离得远,但他们的大炮飞机不是闹着玩的,中国刚过了苦日子,真扛得住这一仗?这时有的高层甚至建议“先观望”,让苏联多出点力气,我们多保守一点。彭德怀身边的同事,有的低语“要不咱再缓一缓”。东北的老百姓也有顾虑:“刚喘口气,这一打,又得受罪,咋整?”局势仿佛进入了假性平静,表面风平浪静,实则谁心里没算盘?彭德怀虽然表态支持,可到底哪天打,怎么打,谁带头,还都悬着。此刻的中国,就像牌桌上的一手烂牌,怎么打都是心头一紧。
令人惊讶的是,就在大家以为彭德怀还要犹豫时,他突然站了出来,几乎没怎么犹豫,就一口答应了总司令的职位,而且主张:“出兵必须雷厉风行,不能迟疑,边防安全最重要!”这下子大家才明白,原来高岗“有所准备”的提醒不是让他打退堂鼓,反而是激他勇往直前。毛泽东也在会上详细分析了出兵的几大好处:唇亡齿寒、兄弟情谊、外患不除难安内——每一条都掷地有声。更意外的是,志愿军入朝后并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样迅速溃败,反倒在鸭绿江边撑住了阵脚,一下把美军的气焰压了下去。舆论都沸腾了:没想到新中国的新军队,这一仗成了国际舞台的亮相秀。
但战争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。刚打完几场胜仗,美军一边喊着“不痛不痒”,一边暗地里调集更多兵力。朝鲜战场的气温骤然变冷,补给线却越来越长。志愿军穿着薄衣挨饿受冻,有的甚至穿着草鞋就冲锋。美军依靠空中优势不断轰炸,志愿军的每一次进攻都要付出血的代价。联合国也在发难,一边谈判一边施压,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都是中美角力的消息。和平的希望刚露头,就被战火吞没。中国国内,有的人开始怀疑:为啥要在邻国流这么多血?如果打成“拉锯战”,会不会影响到经济建设?分歧反而更大,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头。
讲了这么多,咱们回头谁说大神们的决策就不能错?一边说唇亡齿寒,天塌下来先砸咱们的锅盖;一边打着兄弟旗号,实则别人家有事让你去拼命。真把盼和平的人都给晾一边。看看那会儿开会,争得面红耳赤,你一句我一句还真像评书大会。林彪装病不去,彭德怀果敢“领刀”,这份忠心难道不是“班门弄斧”的高风亮节吗?高岗提醒的话听着高大上,其实也就是“哥们,走运(也可能挨刀)要降临”这种路数。决策的深刻度全靠事后诸葛亮分析。要不是大家头铁,动不动就“你不上,我上”,恐怕历史书也会写得安安静静,不会有这么多波澜。真佩服那些拍板的能人,可历史翻篇后,谁记得台下的小人物受了多少苦?有时候英明决策和头铁冒进真就一墙之隔。
现在回过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底是铁血担当还是无奈之举?有人说“不打就会被欺负”,也有人说“自己家门口的事,凭啥总得我们流汗流血”?你觉得当时彭德怀一句“必须打”,是真的高瞻远瞩,还是被大势所逼不得不硬着头皮上?如果今天换成你,会支持出兵,还是主张“隔墙观火”?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,是力挺硬刚,还是觉得小心为妙?你的,可能就是下一个历史篇章的开端。
杠杆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